郑玄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一种餐具,原文为“簞笥,盛飯食者,圜曰簞,方曰笥。”孔穎達疏:“簞圓笥方,俱是竹器,亦以葦爲之”。没错,其中的箪就是一种古代最常见竹器。
《论语雍也》中也有“一箪食,一瓢饮”的记载,具体意思就是,一个人的生活可以简单度过,只需要一个盛饭的箪,一个喝水的瓢。相信不少人都难以达到此中种生活境界,但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就能做到。
箪究竟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一种由竹子或者芦苇编制的碗。成语“箪食壶浆”中的箪,其实就是餐具的意思。箪的体积并不大,跟碗差不多,但是其本身的用途可以用来盛水或粥。不得不说,古代手工工艺的确精湛,一般来说,箪都不会漏水漏粥,完全可以媲美现代的碗。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靠着一些竹子和草杆就能编制出箪,其制作者的编织手法一定是相当复杂的。
可是您也许并不知道,其实以箪作为餐具,其实是存在极大弊病的,因为是一种竹木器,所以箪内存在大量细小的缝隙,故此在盛粥之后,是非常难以清洗的。即便是清洗干净之后,因为潮气特别大,所以箪也会自然而然的生出霉菌,危害人的生命健康。若是乞丐们乞讨的饭食没有一次性吃完,第二次肯定就会快速霉变。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代贵族甚至是平民阶级都不会使用箪,只有乞丐们才会无奈选择。
在唐代之后,随着陶瓷的出现,人类餐具的性能被大大提高,一系列餐具的普及,终于让乞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专属乞讨餐具。不过相比于陶瓷碗,箪绝非一无是处。陶瓷碗非常容易碎裂,但是箪的结构组织十分严密,即便是大力摔在地上,也无法将其损坏,这个性能,几乎是所有餐具都无可比拟的。
到了现代,不少餐具公司开始制作金属餐具,金属餐具虽然易洗又耐摔,但是其本身导热极快,在生活中给我们造成了诸多的不便,故此而言,没有任何一种餐具是十全十美的。又或许说,缺憾美也是一种美。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专家们努力的动力。
参考资料:《古老的歌》 李伟同著 湖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