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为什么没有史诗

汉人为什么没有史诗

随着文明的发展,史诗档案不再只靠口头传播,而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典籍。在汉人的世界里,文字出现的时间较早,对于中国诗的创作与传播显然有很大益处。国家的统治者又从很早就开始重视诗乐,当做教化、统治的手段。周代有官员,专门负责采集民间诗歌。孔子“述而不作”,《诗经》是他编的。编书也要有素材,《郑风》《豳风》《齐风》《周南》,四面八方的诗,跨越数百年,在那个年代,靠孔子一人之力,必定做不到,官方力量的成果一定掺杂其中。《诗经》中不少诗,就是官方搜集而来的。《荷马史诗》的留存,也是靠了雅典城邦的官方力量,在皮西特拉图执政期间,雅典人才用文字把《荷马史诗》的内容记录下来。

但有些情况下,文字未必有利于史诗的形成。

中国早期的文字刻划在龟壳上,镌铸于青铜之上,再之后,是书之于细瘦的竹简。无论哪种,书写都不是易事。口语中的史诗宏大绵长,靠当时的书写手段,要记录下来何其难哉,只好记点短章。《诗经》里最长的一篇《鲁颂·閟宫》,也是祭祀时所用。既要颂神祈福,又要大肆赞美鲁僖公的丰功伟绩,话就不免说得啰嗦些。诗中称“孔曼且硕”,意指这首诗篇幅长而内容丰富,但记录下来的也不过五百字。放到《诗经》里,却已属宏篇大论了。

有人看到这里,肯定要出言反驳了:《史记》煌煌数十万言,不也是记之于竹简,谁说因为书写不易,就只能有短章呢?这里,我就不得不提文字的某些特点了。

史诗非出自一人之口,而是无数人,经历漫长时间,不断创作、累计的成果。收集民间歌谣时,可以发现很多内容相似的作品,很可能来自相同的的源头,却经过了不同的再创作。史诗就是靠着不断创作,不断改变、增加而变得内容庞大。比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很多内容来自之前民间平话艺人的讲述。罗贯中以文人之笔,将一些精彩故事串接起来,再加以创作,形成了一部长篇小说。

然而,文字一旦将内容固化,形成影响力,之后的再创作就颇为不易了。今天我们听评书艺人讲《三国演义》,内容肯定比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多,因为评书艺人对其进行了再创作。每一个评书艺人讲“三国”,都有自己增加的内容,然而,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他们的作品就很难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文字发端早,随文字产生的还有文人,他们让诗歌成为个人创作,不再是集体的不断创造。诗一旦书之于文字,内容即被固化,再开枝散叶,形成一部史诗的可能性变得很小。

而官选,官藏,虽然让许多诗歌得以流传,但因为未能被收录而终于湮没无闻的诗歌肯定更多。随着官府的教化渗入民间,官方的典籍也成了民间依傍学习的范本,口头的东西被边缘化。民间吟唱的故事,或者消泯于草莽之间,或者以短章的形式出现在某些文人的创作中,失去了成为史诗的机会。反倒是那些文字出现较晚的地方,长期依靠口头传播,倒让一些民间的歌吟经过不断地再创作,有机会成为宏大的史诗。

这当然只是我一家之言,若要探究汉人没能产生史诗的理由,当然还可以从汉民族的心理、历史的发展、诗歌的传统等多方面去解释。但木已成舟,汉人缺少史诗的事实是无可改变了。当今世界早已失去产生史诗的环境,我们也只能徒唤奈何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欢

中国人吃的大米从哪里来?
365bet开户网站

中国人吃的大米从哪里来?

07-07 7944
中国队勇夺世界杯
365怎么查看投注记录

中国队勇夺世界杯

06-29 5676
cf个性名字
365bet开户网站

cf个性名字

07-01 5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