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乐山市博物馆的杨天宇老师给嘉祥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带去了《博物馆探秘》课程之《从地质学的角度看乐山大佛》。课上,杨老师给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地质学基础知识以及乐山大佛的地质学特征,通过授课的方式让同学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了解乐山大佛,更好地诠释家乡本土文化。
杨老师嘉祥授课
什么是三大岩类?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它构成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态部分,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根据成因可将岩石划分为三类: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由于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能截然分开,其间有逐渐过渡的关系。因此,它们虽然各有其特征,但彼此之间常有密切联系,其相互关系和演变的情况可以用图二表示。不过,这种相互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三大类岩石在地表和地壳内部的分布情况,也不相同。地壳表层以沉积岩为主,约占大陆面积的75%和海洋底面的绝大部分。地壳深处则主要由岩浆岩、变质岩组成,约占地壳体积的95%,因为它们多由结晶矿物组成,又可称为结晶岩。
展开全文
图二 三大类岩石相互关系图
乐山大佛的地质学特征主要是什么呢?
乐山大佛凿刻在凌云山上,山体总体走向NW35°,该区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较弱,无褶皱和明显断裂破坏,地质构造简单,为近水平的单斜岩层,地层层序清楚,岩层产状稳定,属于构造稳定区。
乐山大佛所依岩体为沉积岩,是白恶系夹关组紫红色砂岩,厚度98.4m,主要发育厚层—巨厚层细粒和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其中大佛开凿于该岩组中上部,下部为大佛基座岸坡岩体。根据岩性特点,可将佛体岩石分为22层(图三),头部到胸部(第22—16层),主要发育中细粒、细粒,厚层——块状砂岩互层。其中肩部(第19层)以下为薄层中细粒砂岩,肩部和胸部中细砂岩中,发育倾角为10°左右的斜层理,局部岩层溶蚀严重。胸部到佛脚平台(第15—3层),主要发育厚层——块状中细粒、细粒砂岩互层,该段岩体总体较为坚硬、稳定。佛脚平台至岷江河床以下,主要发育细粒和中细粒砂岩互层,下部夹泥质粉砂岩层。
图三 大佛岩石分层图
授课老师介绍
杨天宇: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保护科科长,地质学硕士,从事文物保护八年。发表数十篇专业论文。
还想知道更多的
乐山大佛地质学特征吗?
到乐山市博物馆来
我们为你解答
文:刘于源
精彩回顾
乐博·珍品秀丨执锸俑
大佛脚下的慢生活丨叠翠流金 珍惜拥有
深秋美景正当时,快来寻大佛景区的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